改作风带动转文风 让新闻报道悦耳养眼又养心

新闻舆论字数 3642阅读模式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2014年“走转改”成果丰硕

自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周密安排,扎实推进改文风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台采编人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完善激励制度,创新栏目载体,活动宣传联动等一系列探索实践,采编队伍得到了锻炼提高,改文风工作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

一、示范引领,强化制度,通过改作风带动转文风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始终把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当成当前形势下带好队伍、办好节目的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通过走基层,带动采编人员转作风、改文风。为此,结合本台实际、队伍现状和媒体特点,顶层设计“走、转、改”活动方案,建立起 “领导蹲点示范、活动宣传联动、创新评优驱动”各环节的制度化长效工作机制。

“走基层”的真实内涵是什么?怎样“走基层”才能真正见效果?连云港台上下认为,关键在于“下”, 让新闻“接地气”、“通民心”,切实改变新闻围着会议转,记者跟着领导转的风气;重点是“蹲”,变“走基层”为“蹲基层”,摒弃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般的形式主义,切实与底层群众融在一起。据此,台编委会作出决定,台领导班子成员、各频率频道总监、广电报、传媒网负责人每人都要在基层单位,建立固定联系点。台领导必须带队和记者一起深入县区、企业、社区、村镇等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要通过领导的亲力亲为和经常性的蹲点示范采访,为记者树立标杆。

目前全台已在徐圩新区、偏远的东海县桃林镇、灌云县堆沟港镇和远离大陆的前三岛海防哨所等地建立了47个固定的基层联系点。这些联系点,既有沿海发展一线的重大项目现场,又有面貌日新的革命老区,更多的是广袤苏北平原的普通乡镇。在这些联系点,都有广电记者轮流进驻,他们用镜头(话筒)记录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通过扎实的采访和“短、新、实”的文风,报道了基层的新风新貌,传递民众的期盼与诉求。全台从联系点每年采制这样的新闻报道300余篇,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好评。党委书记、台长戴咏寒带着记者,顶着零下6度的严寒,凌晨5:30从市区出发,直奔港口引航站,跟着引航员乘坐直升飞机,登上了一艘外籍货轮,用镜头记录引航员的特殊工作和生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深入生活的作风为一线采编人员树立了榜样。

二、拓展空间,构筑载体,多做鲜活、有用、有温度的新闻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在栏目开设、话题设置、选题策划等方方面面,特别注重贴近性,以此倒推采编人员远离官腔官调假大空,尽可能用新鲜的形式、鲜活的文风、群众的语言报道鲜活、有用、有温度的新闻。

巧设专栏,让记者“走”着、“看”着做新闻。近几年来,我台全方位、多视角策划“走基层”系列报道,先后推出《走基层·看统筹》、《走基层·看项目》、《走基层·看乡村》、《走基层·看市容》《走基层·送温暖》等10余个“走”、“看”之类的新闻专栏,记者深入港口、企业、城市小街小巷,农村田间地头,全力展现普通群众的精神面貌、生存现状,展示全市开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其中《走基层 看统筹》系列报道,由台领导带领记者走遍全市38个城乡统筹发展试点镇村,全面展示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新闻行动共有30多名主持人、记者走进盛夏季节的劳动现场,记录普通劳动者高温下的坚守,写出了真情实感,道出了媒体担当,炼出了新闻记者的敏感和作风。国庆特别报道 “收获”,讲述了山农、渔家、藕工等职业人的辛劳与收获。高密度、多层面、多视角的“走”、“看”专栏,有效改变了屏幕形象。《江苏收听收看》曾对连云港台新闻综合频道多视角开展“走基层”报道的做法进行了重点介绍。

做活民生新闻栏目,写出真实,写出真诚,写出对百姓有用的新闻。近年来,连云港台以“传递爱 温暖心”为主题,推出多项新闻公益行动,打造出“海英草”、“小桔灯”两个新闻公益品牌。今年城市公共频道以关注罕见病人为主题,从5月开始推出系列报道,举行“化冰接力”公益行动。《小桔灯新闻公益—微笑列车》联合市慈善总会,共推出报道11篇,为港城唇裂患儿提供免费手术的机会。《爱心送考》《微心愿》等报道使温暖持续升级。《在你身边》栏目秉持“温暖港城,做有温度的新闻”的栏目理念,不断强化自身特色,与市福彩中心、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等联办了公益子栏目《每周一善》面向社会征集线索,每周帮助一位困难群众,使公益活动栏目化、项目化,擦亮媒体公益品牌。

新闻综合频道《港城365》栏目记者深入蔬菜生产基地与菜农一起种菜收菜,在市区各大菜市场与市民捡菜谈价,以“一身汗两腿泥”的真诚,采写了《喜中有忧的菜篮子》,反映了供求双方的诉求与困惑,为解决市民菜篮子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还通过市总工会、团委等部门征集筛选出十户典型的困难户,深入到这些困难家庭中,同生活、同劳动,体验艰辛,感受他们的自强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每一个家庭采写两到三篇有深度、有情节、有感情的组合报道,激发社会力量共同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筹集捐助款十五万元左右,送到这些家庭。

回望这些年新闻节目的变化,我们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在连云港的声屏上,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新闻多了:“拯救花季少女”、“关注东海烧伤小哥俩”、“港城川菜哥”、“无臂少女卖茶记”、“谁来买我的葱”等多组连续报道和公益活动,引发“倾城之爱”,为弱势群体筹集公益资金300万元以上。

三、学习提升,激励创新,让新闻报道悦耳养眼又养心

近年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以问题为导向,把打牢正确的新闻观、提升全台采编播人员的新闻职业素养作为转作风、改文风、带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牢牢抓在手上。台里明确要求“统分结合、各负其责、不留死角”抓业务,打牢业务功底。各频率、频道以及广电报、传媒网的总监、总编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学习培训工作,并做到全员覆盖。涉及全台层面的重要学习培训活动由总编办公室负责。同时强调,学习培训工作要突出针对性——针对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突出的问题,通过培训学习寻求对策;突出灵活性——鼓励务实创新,不拘一格,灵活安排,适合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层次采编人员的需要;突出内容丰富性——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观点,也要学习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方面的重要政策法规和媒体融合发展新知识;既要关门学业务,也要激励记者深入基层,积极实践,磨练意志作风;既要转作风、改文风,也要通过观摩精品力作、解剖典型事例,树立学习的标杆和身边榜样。从去年8月份起,仅全台层面就组织安排了9场大型专题学习培训报告会,台里200多名采编播人员参加学习培训。中央电视台首席化妆师、造型师邵京京来连,就“电视视觉艺术的创新”进行了精彩的辅导,并为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定妆。南师大教授白小易、毕一鸣也分别来台授课,分析、阐述了“多样态的新闻”和“新媒介环境中的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极大地拓宽了连云港广电人的眼界和思维。省台新闻广播特报部先进典型代表也应邀来连,让好记者讲好故事,与我台采编人员交流如何改进作风、文风,当好职业新闻人。就在本月24日,我台还邀请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来连,与包括我台采编人员在内的全市新闻工作者交流如何“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大家感觉深受启发。

与此相配合,我台在全台范围内持续开展优秀广播电视作品“双月评”活动,奖励获奖作品,并由本台高级编辑、记者点评辅导,以此营造重业务的浓厚氛围,鼓励编辑记者强化创新意识,静下心来沉下去出精品,采写题材鲜活、时代特色鲜明、内容贴近生动、文风清新活泼的精品佳作。

一系列举措带来积极的效果。今天的连云港声屏,最明显的变化是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相对少了、短了;新闻的视角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节目样态呈现多样化的新趋势。电视《新闻女生帮》栏目改变以往“照一照,扫一扫”的习惯做法,将“纪实体”作为该栏目的叙事方式,让记者真正融入到事件中,真实呈现普通人的生活片断,发挥记者在推动事件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今年二月,该栏目记者用镜头记录了79岁老人孙凤业见义勇为、勇救溺水儿童后腰椎骨折却坚持自己治疗的感人故事,栏目记者先后十余次来到老人生活的村落,走进老人低矮的草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和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展现了老人受伤后艰难而又坚强的生活信念,使一个善良而又大度的老人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当然,粗鄙的文风有着很强的顽固性,不只是个业务问题,它更与本地的新闻生态环境有关,与我们采编队伍的作风有关,与媒体自身的考评激励机制有关,与编辑记者个人的创作习惯有关,甚至与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有关。所以,“改文风”远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我们下了决心,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仅仅是个开始。今后,我们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持续不断地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旗帜鲜明地倡导清新务实、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新文风,努力抓出成效。(王伟)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