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市新闻阅评小组对《连云港广播电视·新周刊》评议

新闻舆论字数 1915阅读模式

5月7日,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市新闻阅评小组对2013年以来刊发的《连云港广播电视·新周刊》进行了专题评议。

《连云港广播电视·新周刊》在围绕广播电视领域的“主轴”进行全方位报道的同时,从自身特点出发,进一步更新办报理念,加大了对社会民生问题的采写力度,生活服务定位准,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传阅度高,地方特色明显。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一、抢抓社会新闻热点,及时跟进报道

报纸密切关注房产政策、教育公平、医疗保障、质量监督以及衣食住行等各类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注意抢抓新闻热点,及时跟进报道,强调民生关怀,传递正能量,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2月底,国家“新国五条”的出台,记者及时推出《新国五条,是抑制还是推高房价?》一文,多方位地报道了我市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形势、社会各界人士对当前房地产业的看法,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应对策略等。在《港城卖场“换代”进行中……》一文中,讲述了“全民网购”时代下人们的购物习惯转变,同时分析了港城百货业即将面临的处境;3月22日第12期的报道《英语,“毁灭论”下的纠结》所指出的当前学英语日渐低龄化、盲目化的现象,值得读者思考。再如《新驾考难,究竟难在哪里?》等稿件,讲述了70年代、80年代初、80年代末港城人考驾照的亲身经历,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文章结构上,“周刊关注”的每一篇报道都配以“记者视点”栏目,以简短的文字表明报纸的态度立场,亮出观点,在采访的广度或深度上要求更进一步,力求报道多角度,多层面,更深入。

二、精心编排时评资讯,提供悦读“食粮”

无评论,不新闻。“短平快”地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问题发表见解,是报纸评论版面的特色。好的评论有益于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给人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近期《连云港广播电视·新周刊》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其中,“一周”版面选择一星期以来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精短的评论。作为一份针对家庭的期刊,中老年读者占据一定的比例,《连云港广播电视·新周刊》开辟的“养生”、“纪实”、“解密”等版面,力求做到服务性、实用性、可读性并重。特别是“养生”版面的“用药指南”、“饮食新知”、“图说疾病”等子栏目,都是中老年读者所关心的,针对性很强,文章影响力,可读性都相当好。

三、加强策划推出特刊,互动明显增强

2月8日,《新周刊》推出的2013春节特刊,共计56个新闻纸版面,16个铜版纸版面,分为3大板块,其中第一部分“家·年华”主题报道,以港城家庭为单元,采访7类家庭(大户人家、小户人家、白领人家、蓝领人家、才艺人家、外来人家、乡村人家),用7个版面策划了他们生活故事、经历以及期盼和憧憬;4月27日推出的五一特刊,以13个版面采写关于“慢生活”主题方面的报道,使得整个报纸显得厚重,并凸显出报道的纵深感。为了丰富新闻线索,及时与读者沟通,报社还开通了两部新闻热线电话,连同2011年就设立的“编读往来”栏目,及时与读者互动。尤其是“编读往来”栏目,每期都会收到读者大量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的栏目、版面设置和办报方向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四、版式统筹亮点纷呈,时尚新颖美观

2013年初,《连云港广播电视·新周刊》强化了版式统筹,力求报纸版式在整体编排设计上更趋和谐统一。这一点在特刊打造上尤为明显,比如,在今年第6、7期的春节特刊,17、18期的五一特刊,在排版中,对报眉、色彩、图案、标题乃至字体字号进行统一处理,视觉效果明显提升。另外,各个版面的标题字体、字号,栏目报头、报花、“留白、留空”,也能体现出一份报纸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就《新周刊》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提升品位,专家还提出了如下建议:

1、要注重细节。新闻板块的部分选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采访对象不够权威,文章小标题的处理不够严谨,选题切口不太巧等问题。如报道“阶梯水价”的文章,对于水质问题的阐述有些模糊,没有采访到真正有权威的对象。

2、要严把言论。评论版面的“微话题”栏目,因为选择的是网友的观点,对不太恰当的言论需要加强把关。此外,因涉及健康科学,“养生”版面所选择的一些文章,应尽可能地提供文章出处,作者身份,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3、要加强联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媒体联动,加强对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旗下兄弟媒体的推介、宣传。如加强对电台、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推广宣传,加强各频道播出电视剧的预告宣传。同时积极推介各频率、频道的新理念、新创意,选择积极向上的影视节目进行推介点评。

4、要追求美感。报纸封面可尝试适当选择连云港本地旅游景点、反映港城建设发展的特色场景,或者总台的一些主持人图片,热播影视剧的人物剧照作为封面。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