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多方联合密织关爱网

基层园地字数 1593阅读模式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孤儿贫困家庭较多,容易出现教育关爱缺失的实际情况,灌南县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方联动的有效举措,织密关爱网,实现全覆盖,给未成年人营造正常、规范有序、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合力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

学校主动。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灌南县境内的中小学始终将关爱青少年成长列入学校工作的“头版头条”,倾注力量和心血确保孩子健康成长。该县长茂中心小学以及花园等中小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师资力量成立古筝、二胡、剪纸、书法等兴趣小组,动员并鼓励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参加,让孩子们感受素质教育带来的实惠。对部分单亲家庭、孤儿,学校还安排老师结对帮助,倾注大量心血,零距离关爱照料。在校时重点教育训导,假期离校则跟踪辅导,真正把“大手拉小手、同步向前走”工作落到实处,以此提升未成年人的幸福感。长茂中心小学还在全县小学中率先成立家长委员会,理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学校与家庭成员间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互动,实现无缝对接,开发未成年人智力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学生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水平。

家庭驱动。该县人大会同县关工委、教育以及妇联等单位通过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加听“课”,让学生家长当“旁听生”,体会学生学习的另一种不易,引导学生家庭成员在发展经济忙增收的同时,不忘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洗脚捶背、叠被子等,在劳动中体会父母及长辈们辛苦劳作的艰难,在相关活动中融洽家庭关系,感受亲情温暖,懂得自重自强的道理,更加懂得珍惜美好时光,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尊敬父母长辈。通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切实保证学生离校在家时的学习和生活正常、有序化,体现关爱无处不在,不留空隙,家庭“第二课堂”应有的作用和效应的已发掘和体现。

社会推动。灌南县人大牵头,关工委、民政、司法等单位人员积极参与到关爱行动中。孩子在校时,组织人大代表、“五老”对象以及青年志愿者、司法干警进校园开展法制教育、防火防震、应急救护培训;寒暑假期中,各乡镇关工委成员、市县镇人大代表和“五老”对象主动与留守儿童联系,当社会妈妈、社会爸爸,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助,既辅导留守儿童的课程,着重就安全教育、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不孤单、不寂寞,过充实有意义的假期生活。汤沟镇连五村的王春苗、王春焕、王春欢三姐妹三姐妹是孤儿,因为父母看病、安葬致使家庭负债累累,虽然有亲戚和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但三姐妹面临着辍学的境况。县人大代表、关工委主任洪培业在汤沟镇调研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与三姐妹结成帮带对子,把三个孤儿当成自己的孙女,尽己所能予以关爱。十多年来,洪培业先后为孩子们上学拿出近3万元钱,并争取县统战部、民政局、计生、教育、妇联以及镇村两级支持,解决落实三名孤儿的学费和生活费达15万元。王春苗三姐妹不负众望,先后考取被连云港师范专科、扬州商业学校。田楼镇人大代表、连云港茂港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桂华在带头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帮助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度好时光。他先后与8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扮演社会爸爸角色,胡中城等6名未成年人在他的资助下完成小学至高中的学业,其中3人最终考上了大学,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回报社会。

该镇26个村(社区)和私人的80多个农家书屋、校外辅导站也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免费开放,而且节假日全天候服务,满足留守儿童学习阅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农家书屋正为当地青少年学习成长开辟另一“课堂”。

图为每逢节假日,田楼镇三兴社区法律工作者贺龙国家的私人图书馆内,人气特旺,左邻右居大人带着小孩聚集于此,阅览图书,“充电加油”;合兴村校外辅导站也成为未成年人课外学习求知的阵地。(方明校 江孝礼 王道清)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