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精神研究之二十四]以“雷锋车”精神推四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与雷锋车同行字数 3626阅读模式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高校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弘扬“雷锋车”精神,以实实在在的事例感动和鼓舞高校师生,对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雷锋车”精神的时代内涵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雷锋车”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车”组是在雷锋精神哺育下长期坚持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模范群体,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续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先进典型。受雷锋精神感召而组建的“雷锋车”组,不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雷锋的大潮中去,做了数不清的好人好事,而且49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释放出巨大的道德能量。“雷锋车”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谛,用始终如一的信念弘扬了社会主义文明。她们“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永恒承诺,既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的一种“大爱精神”。这种“大爱”体现在多方面。49年来,“雷锋车”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每一个“雷锋车”手都能践行当初的承诺,都能始终如一地履行当初的誓言,这是一种范围上的大爱。“雷锋车”组爱人如己的行为不是坚持了一年两年,而是坚持了49年,并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大爱。“雷锋车”组的姑娘们有一颗博爱的心,“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大爱。这种大爱使“雷锋车”精神既秉承了雷锋精神的精髓,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又彰显了时代发展的内涵。

(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高校是文化、文明的集散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形成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由形态文明向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的深化与拓展,关键在于创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于多样化。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突日趋激烈的复杂背景下,如何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树立崇高理想和升华思想境界上下功夫,努力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对广大师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理服人,以事实感人,科学地解除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某些困惑,力戒空对空。而“雷锋车”组的先进事迹恰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好地教育素材。

二、以“雷锋车”精神为依托,探索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虽然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来没有松懈过,但是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雷锋车”精神作为一种典范,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模板,高校以“雷锋车”精神为依托,完全可以探索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一)树立典型,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吸引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道德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于推进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雷锋车”组作为典型和楷模,无疑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吸引着他们更自觉地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塑造。

(二)准确定位,激活精神文明建设新动力。“雷锋车”组在49年的风雨历程中,有许多至诚而感人的箴言:“帮助别人就是快乐,奉献社会就是满足”,“只要自己做的事是群众需要的,就要继续做下去”,“受到我们帮助的人,他们也会去帮助别人,这是最大的回报”……对于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这些话语都是很好的素材,质朴的语言蕴含着大爱无边。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完全可以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细化到具体的实践中。如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主题开展教育,培养大学生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品质;以“爱心接力”为主线进行延伸,培养大学生懂得感恩的情怀。只要定位正确而且切实可行,就会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动力,激发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动性。

(三)全员参与,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大合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多部门、多环节、多层面协同一致、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党政齐抓共管、全校参与、合力创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高校来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事实上,“雷锋车”组的事迹不仅对学生群体能产生影响,也同样可以在教师群体产生共鸣。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事业,需要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因此,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以吸引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参与为着力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坚持从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出发,以“雷锋车”精神为突破口,找准创建活动的切入点,把握创建活动的落脚点,打造创建活动的闪光点,不断激发教职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创建的自觉性,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形成合力。

三、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平台,探索弘扬“雷锋车”精神的长效机制

无论社会的价值观如何变化,“雷锋车”组在49年的时间里,经受住了诱惑,经受住了质疑,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更加坚定和执着。对于这样一种撼天动地的精神,我们不能只在每年的3月才想起她,更不能3月一过,“雷锋车”精神也随之远去。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弘扬和学习“雷锋车”精神的长效机制,使“雷锋车”精神时刻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依托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雷锋车”精神的传扬会更持久和更广泛。

(一)坚守阵地,弘扬精神有接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每年都会迎接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这些新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城市和学校。对于这样一类思想还比较单纯的学生来说,向其介绍和宣传“雷锋车”精神,不仅可以提升其对连云港市的好感,而且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雷锋车”精神的弘扬必须坚守高校这一阵地,通过对新入学学生的影响和感化,使其对“雷锋车”精神产生新的认识,对“雷锋车”精神的实质有新的领悟,进而在未来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自觉地与“雷锋车”精神相观照。

(二)内涵提升,弘扬精神更得力。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内涵建设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是使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内涵建设的提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广大师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人的素质的提升,会使其更易于接受美好的事物,更容易认同“雷锋车”精神,也会使“雷锋车”精神的弘扬更加得力。

(三)扎根社会,弘扬精神更给力。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这个基地既负有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自身使命,又具有通过完成学校根本任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社会责任。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经过“雷锋车”精神洗礼的高校毕业生,扎根社会以后会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雷锋车”精神传承下去,使“雷锋车”精神的弘扬更加给力。

助人为乐,奉献社会,是“雷锋车”组49年学雷锋道路上始终如一的群体追求。同样,这一信条也可以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位和目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雷锋车”精神为依托,可以开展得更有特色,“雷锋车”精神以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当前,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市民共同参与,也需要在“雷锋车”精神引领下,营造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勇于争先、开拓创新的良好发展氛围。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雷锋车”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模板,将引导社会文明迈向更高的目标。

(作者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