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精神研究之十一]兼爱思想与“雷锋车”精神

与雷锋车同行字数 6547阅读模式

连云港市“雷锋车”组矢志不渝,代代传承,坚守高尚精神家园,汇聚“大爱连云”道德力量,成为一面飘扬49年的学雷锋旗帜,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佩和赞叹。她们集中展现了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优良作风,抱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雷锋车”精神内在蕴含了“博爱、互爱、惠爱、善爱”四大理念,与墨家兼爱思想的主旨存在较高的契合度,充分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大众价值观走向的重要引导作用。

一、兼爱的涵义界定

兼爱是我国古代显学之一墨家的纲领性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墨家的各种言论典籍,并被运用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与儒家的“仁”、道家的“道”、法家的“法”等比肩而立的重要价值体系,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兼爱的字源涵义界定

“兼”、“爱”二字在我国古代辞书典籍中多有论述,两字的含义也有多种解读。兼爱中的“兼”字应从字形意义上来进行界定。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为“持二禾”,即一人同时手持两棵禾苗,引申为同时拥有多个的含义。与我国《古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同时进行或同时得到”一意相同。据考证,“爱”字最早在金文中被发现,由“欠”和“心”两部分构成,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秦代小篆中,“爱”的字脚多了一个足,表示爱是一种行为或行动。从字源上看,爱表示的是内心愿意采取的行动习惯和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兼爱一词从字义上理解有二:一是内心愿意采取的行动习惯与行为准则是多方面,多类型,且是同步进行的。二是这种行动习惯与行为准则是针对多个受众,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的。墨子的兼爱思想恰恰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墨家兼爱思想的特点界定

1、墨家兼爱思想的和谐意识

墨家兼爱思想中包含着较强的和谐意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墨子多方强调人们接受兼爱思想的必要性。认为不和谐的关系“起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主张天下人能够相亲相爱,并多次与人论战,说明兼爱的必要性,并在立论的基础上,多方借古喻今,多方论证,以此说明兼爱对社会安定的重大意义。第二,人们实施兼爱思想的延续性。墨子的兼爱思想并不是就爱而爱,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交相利”的思想,在兼相爱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补,无疑为兼爱思想的延续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生活基础,也同时说明了兼爱及和谐社会的动态性。

2、墨家兼爱思想的交互意识

墨家兼爱思想多次提到兼爱的交互性,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在于相互的积极付出。墨子所指的交互意识包含了人们相互间的积极互动意识和推己及彼的行为意识。在《兼爱》篇中,墨子多次提及人们在实施兼爱过程中应具有“兼相爱”意识。“相”字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相互间的互动,并以“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来说明相爱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墨子云:“爱人若爱其身”,告诫人们要根据个人对自身、个人对群体的爱去爱他人,爱其他社会群体,这种观点则是要求人们实践推己及彼的行为意识。

3、墨家兼爱思想的集体意识

墨家兼爱思想的论述主要着眼点即为人与人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体现在人们接受兼爱思想的缘由及实施兼爱行为的后果中。墨子从“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来说明实施兼爱行为会及彼利己,并通过对比性的分析说明人们的本能意识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并激发人们的回报和对等付出意识,并从“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进一步说明兼爱与和谐个人关系、社会群体关系的密切关系。

4、墨家兼爱思想的同一意识

墨家兼爱思想的同一意识主要体现在爱人的平等性和自我性两个方面。有别于儒家的“仁爱”,墨子的“爱人若爱其身”要求人们要博爱世人,并实现无差等的去爱他人,爱其他社会群体,这种观点无疑体现了兼爱思想的平等意识。墨子兼爱思想的出发点和回归点皆是出于自我性的考虑。墨子从两士子的对比中说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追求兼爱的自我利益考虑,以及实施兼爱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增持,体现了人与人最基本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际认知。

二、兼爱思想与“雷锋车”精神内涵的契合点

墨家兼爱思想的主旨是消除人与人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隔阂,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环境,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这种思想与我国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与和谐社会理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环境,而弘扬和传承“雷锋车”精神正是在实践和发展和谐社会理念。“雷锋车”精神是传承和发展了的雷锋精神,“雷锋车”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了博爱、互爱、惠爱及善爱等,这几点内容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同一意识、交互意识、集体意识、和谐意识都有较高的契合度。

(一)兼爱的同一意识与“雷锋车”精神中的博爱意识相契合

1、兼爱的无差等性与“雷锋车”精神中的人民意识

墨家兼爱思想的同一意识体现了爱人的平等性,人与人的共性意识是墨家兼爱思想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墨子·小取》有“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之说,认为爱人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人的社会角色来区别对待。这与我国目前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别于儒家的“仁爱”,要求人们要博爱世人,并实现无差等的去爱他人,爱其他社会群体,这种观点无疑体现了兼爱思想的平等意识。其次,兼爱思想提倡施爱的无差等性。《墨子·大取》中有“厚不外己,爱无厚薄”的说法,该思想的实施不需制定严格标准,只要尽个人最大努力去做即可。量力而为是延续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保障。《墨子·大取》“二子事亲,或遇孰,或遇凶,其亲也相若,非彼其行益也,非加也。”提倡人人实施兼爱理念,各个尽其所能。

“雷锋车”精神的实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中的“人民”二字在其时代意义中也体现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无差别性。这种精神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对待,认为爱人不分具体个体,应当都以共性为人来对待,区别对待会造成人与人的不和谐,即墨子所云“兼相爱,别相恶”。“雷锋车”精神提倡人们在构建良性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应当与人为善,从观念上摒弃各种不必要的个体差异和偏见,充分发挥本身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人际和社会环境。这种理念的实施会提升服务对象的个人价值认知,带动人际关系的积极互动往来。

2、兼爱的人性意识和“雷锋车”精神中的乐人乐己意识

首先,墨子兼爱思想的出发点和回归点皆是出于人性的考虑。墨子从两士子的对比中说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以及实施兼爱对人们利益的维护和增持,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依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最基本的个体和群体利益实现的本能认知。《墨子·大取》中“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的说法就表达了这样的含义。其次,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前提。《墨子·所染》曰“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诗》曰‘必择所堪’”,认为人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雷锋车”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助人为乐,一再强调帮助他人对彼对己的利益和心理满足价值。助人为乐行为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社会成员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会促进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客观认知,有助于个体的社会角色定位,并有助于社会群体成员各种社会压力的释放和缓解,形成积极豁达的处事心态,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将受益无穷。其次,和谐的人际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脉资源。《墨子·亲士》中有“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之说,说明了治国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个体的发展来说,人脉资源品质的好坏,也会影响个体未来的发展。每个社会群体都生存在一定的人际环境中,社会群体是人们积累社会资源的重要场所,也是丰富人脉资源的重要场所,助人为乐行为会优化个体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人们获得来自他人的各种人际支撑,从而为自身今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兼爱的交互意识与“雷锋车”精神中的互爱意识相契合

1、兼爱的能动意识与“雷锋车”精神的道德意识

首先,墨子认为兼爱的实现需要人们积极主动的去改善各种社会关系。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强调“相”在普及爱人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且也会成为个人通向成功的重要桥梁之一。其次,社会交往总是发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要想达到人与人关系的良性互动,需要群体成员共同维系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墨子·法仪》中有“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之说。这也说明了遵守共同道德规则的重要意义。

“雷锋车”精神的实践中多次证明了互爱意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大力提倡人与人良好的关系构建来说明互爱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首先,“雷锋车”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意识本身就是在强调人们的能动作用,社会成员通过“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积极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在力量,奋发有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实践和不断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雷锋车”精神本身就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一部分,而且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更高演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强调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强调人与人良好社会关系的构建,强调人的奉献精神,强调人们双赢互利,无不是“雷锋车”精神所提倡的内容。

2、兼爱的推己及彼意识与“雷锋车”精神的换位思考意识

墨家兼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推己及彼和由彼及己。这就要求人们通过双向换位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墨子云:“爱人若爱其身。”告诫人们要根据个人对自身、个人对家庭群体的爱去爱他人,爱其他社会群体,这种观点则是要求人们实践推己及彼的行为意识。

《墨子·大取》中有“伦列之爱己,爱人也。”与“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之说,正是说明了通过双向换位实施兼爱的过程。

“雷锋车”精神的出发点即为换位思考意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和问题,要求人们在他人困难的时候推己及彼,从而更好的为他人排忧解难。“雷锋车”精神实施的前提是要求人们进行客观的人际评价,不论亲疏远近,不论美丑高低,该精神的实施是温暖每一个个体,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以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他人的同时,客观的评价自身尤其重要,自身角色的客观定位不仅会使个体正确认识自身的助人环境,而且也是量力而为实施“雷锋车”精神的必要前提。其次,“雷锋车”精神也要求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进行客观的认知。双向换位思考包括推己及彼和由彼及己两个相反的过程。换位思考中出现了“他”、“我”两个中心。两个中心的相互信任和彼此依赖维系了“雷锋车”精神贯彻的整个过程。

(三)兼爱的集体意识与“雷锋车”精神中的善爱意识相契合

墨子兼爱思想认为人们应当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实施兼爱的责任感上,并且具有责权一体的重要特征。墨子通过与不同士子的辩论来体现兼爱实施需要人们有相应的责任意识。不仅要身体力行的实施,而且要积极带动其他社会成员来回馈兼爱。其次,墨子认为人伦教化在于一个“义”字,即人们要实施利人利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社会和谐。因此在《墨子·天志》中就有“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的说法。《墨子·经上》对有“义,利也”的解释。“利人利己”是社会成员最易认可的集体规则,因此具有集体适用性。

“雷锋车”精神的内涵要求人们助人爱人、服务人民、甘于奉献,这无不体现出与人为善、润泽万物、惠及大众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善爱美德。连云港市提出建设“大爱连云港”,充分体现了爱的广泛性和作为意识,而“雷锋车”精神的大力弘扬为连云港市软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拓展空间。

“雷锋车”精神中的善爱意识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个体有效获得群体回馈,实现真正的利人利己。《墨子·大取》有“为天下厚爱禹,乃为禹之爱人也,厚禹之加于天下。”正说明了人们拥护和爱戴禹的原因,是禹的行为有爱于天下人,也说明整体施爱于人的结果就是群体回馈。因此,墨家兼爱所表现出的整体理念与“雷锋车”精神的善爱意识都强调人的大局意识,这种理念无疑对社会成员正确集体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四)兼爱的和谐意识与“雷锋车”精神中的惠爱意识相契合

1、兼爱的必要性与“雷锋车”精神的和谐意识

墨子多方强调人们接受兼爱思想的必要性。认为不和谐的关系“起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家思想人伦教化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墨家思想提倡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认知,提出“尚同”的重要理念。共同价值认知是不同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认知可以有效地维护集体的活力,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保障个体的各项权益。

“雷锋车”精神的大力弘扬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们的互惠互利,体现了其内涵中的惠爱意识。在当代我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雷锋车”精神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重要的途径方法。社会群体环境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成员对集体和谐的认知主要体现在是否有积极的群体和谐意向,是否愿意为此而权衡各方关系努力实现和谐状态,以及是否由此来维护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效。“雷锋车”精神强调团结协作、争创一流,就是典型的集体和谐理念的体现。该理念充分认可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仅仅依靠个人行为是无法实现的。集体和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群体成员全面参与的过程,也是人们正确认知社会环境的过程,更是社会成员明确自我与集体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过程。因此,“雷锋车”精神的集体认知是人们为人为己创设安全稳定集体环境的必要条件。

2、兼爱的延续性与“雷锋车”精神的动态性

墨子多次提及人们实施兼爱思想的延续性。首先,墨子的兼爱思想并不是就爱而爱,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交相利”的思想,墨子在提出兼爱的基础上,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认为不和谐的社会关系源于人们的不相爱,而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就是人们相爱并相互施利。因此,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现实途径就是促进相互利益的实现。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大众的趋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兼相爱,交相利”的现实价值也凸显出来。在兼相爱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补,无疑为兼爱思想的延续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生活基础,也同时说明了兼爱及和谐社会的动态性。如果说“兼相爱”是人们相互之间发自内心的情感态度,“交相利”则是人们为实践这种态度而采取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折射出来的现实就是在互助互利中人们的双赢局面。其次,《墨子·大取》中有“利爱生于虑。昔者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昔者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社会群体的素质和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墨子认为人们应当积极考虑和适应所面临社会群体的变动不居特性,根据自身和群体的需求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标准和目标,努力兼顾社会群体各方的利益均衡,以期营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雷锋车”精神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精神本身的时代意义,也体现在了人们互惠互利的关系中。首先,“雷锋车”精神的动态性由来已久。“雷锋车”精神内涵中的“抱定信念,持之以恒”的理念明确表明了这种精神的发展性和延续性。从上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到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直至目前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一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道德风尚的时代演绎,这些精神的主旨也无一不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标准和美好的情操。其次,“雷锋车”精神还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惠爱政策措施。“雷锋车”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从简单的接送服务,发展到了更多惠民利民的举措中,已经从原有的车组服务,发展到了整个连云港市公民的自主行为,成为连云港文化的特色标杆。

综上所述,“雷锋车”精神的道德内涵、与时俱进的动态变化及与墨家兼爱思想有诸多的契合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相连,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