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山海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之二

苍梧文苑字数 5506阅读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就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经济是城市的筋、骨、架,文化则是城市的精、气、神,某种意义上说,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对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精神之根,是生命灵魂,最终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特色,决定着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连云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从面临的机遇看,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连云港赢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有利于直接切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国仍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期,有利于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谋求更好更快发展。从全市自身发展的情况看,经过多年来的积累,连云港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期,进入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提升期,必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新的条件下谋划“十二五”发展,切实推动连云港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期待着与之相匹配的激昂向上、魄力独特的城市文化;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城市文化,迫切需要立足更高的发展起点,抢抓先机、后发先上,建设独具特质的国际化城市文化,并使之成为一面高扬于市民心中的旗帜,成为激励人们投身国际化海滨城市建设火热实践的精神魂魄!

二、大力实施沿海文化开发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6000多年的沧海桑田,在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了富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成为传承连云港城市精神的载体,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当前,伴随着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的深度实施,“一心三极”城市建设框架的全面拉开,“T”型产业发展布局的加速提升,“一体两翼”港口建设的迅猛推进,连云港已经在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战略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亟需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加快文化连云港建设步伐,倾力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山海文化名城,锻铸沿海开发文化发展新增长极。

(一)站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正确认识和审视连云港城市文化的缺失

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6000多年的沧海桑田,在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了富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成为传承连云港城市精神的载体,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纵观连云港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培育出鲜明的山海文化,而山海文化又反过来提升了连云港,促进了连云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山海原一体的独特地理环境,长期偏居一隅的特有经济形态,扇状结构的混合区域文化,使得连云港城市文化中长期积淀有一些安常守顺、小富即安、不思变革的文化因子。相对于周边的淮扬文化、汉文化、齐鲁文化来说,它缺少历史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相对于沿海特别是发达的沿海城市文化来说,它又缺少那种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烙印,呈现出海洋文化特征不足、内陆文化有余的明显特征,有着与江苏沿海开发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文化因子。

一是内陆文化特征鲜明,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江苏沿海地区虽然开埠较早,像连云港、南通历史上一度时间还是中国东部沿海颇具影响的沿海港口城市,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港口、城市、产业的发展缺少互动,始终处于小城、小港、小产业的“三小”体量,港口、海洋工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有限,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直接造就了区域文化中鲜明的内陆特征,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明显滞后。《清一统志》对古海州(今连云港地区)的评价是“风俗:俗尚朴实,力农务渔,土广而瘠薄。小民不事商贾,不习工艺,故民多贫。”

二是封闭保守意识相对强烈,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思想。自秦汉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就是华夏东来的门户,如连云港地区,秦时曾置秦东门于此,历史上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但遗憾的是,见证了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曾经为《山海经》等古文献、古神话所津津乐道的神山仙海地,其后虽然地理有张缩,名称有变换,迁徙割据,废置靡常,但是,在历史上始终处于偏居一隅的特殊位置,虽有着特殊的位置、肥沃的田地、浪漫的山海,然而却始终过着悠闲自在、自给自足的小城寡民生活,缺少发达滨海区域应有的博纳、兼容胸怀。

三是小富即安思维明显,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敢想敢闯、创业创新思想。山海原岛一体、滩涂广阔丰润、资源相对丰富的地理条件,长期的农耕渔作、自给自足经济,播下粮食就吃饭,撒下渔网就收鱼,上到山上就收果,旱涝保收、温饱有余、生存条件极佳。一年四季一派悠然的自然风光,使江苏沿海地区的先辈们长期生活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四平八稳、与世无争的“小康生活”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江苏沿海文化中鲜明的与人无争、平和待世的思想成分,极大弱化了存在于地域文化中的创业冲动、创新意识,安贫乐道、安常守顺、安于现状成为人们的定势思维。有名山而长期名不经世,有良港而长期无所作为,有资源而长期不知开发,这些陈旧落后思想带来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历史上有多次发展机遇而总是失之交臂的文化反映和作用,也是作为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占其二而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是文化混杂成份鲜明,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个性和特色。文化特色是区域生命的体现,是区域的灵魂。江苏沿海区域得天独厚,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脐部,东临大海,得万古波涛之灵气;西接内陆,承淮扬文化之精华;北望渤海湾,受齐鲁文化影响深厚;南连长三角,得吴越文化的熏陶,可以这样说,在江苏沿海文化中,兼收中原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之妙,兼得北方粗犷豪放和南方细腻温和的多重文化影响。就是一个方言,在不足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着南蛮北侉西中原的多种色彩。这些,无疑影响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如流行于苏北的淮海戏以及曾经盛行于南通的僮子戏,因其地域特征太过鲜明,且影响区域受限,很难对沿海区域居民的欣赏形成强大冲击力、对区域人文精神形成持久震撼力,一度时间,即便在本土也有衰落之势。

(二)大力发展与江苏沿海开发相呼应相匹配的城市文化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建设与国际性滨海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借鉴并吸纳国际性城市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的高水准、高品位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树立文明、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形象。

一是面向海洋,全面开放,彰显闯海弄潮、开放开拓的精神特质。不容置疑,海洋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中鲜明的开放性、开拓性特征应成为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精神特质。要在经济走向海洋、走向开放、走向崛起的时代实践中,开敞胸怀,悉心选择,大胆借鉴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中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吸纳海洋文化中有益于连云港走向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文化因子,并使之聚集为连云港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敢闯敢干、开放开拓”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品格与不懈追求,时时、处处涌动着开放的观念、开放的视野、开拓的思路、开拓的行动。

二是面向世界,多元发展,锻铸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内核。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城市定位,决定了连云港城市文化必须走博大宽厚、多元兼容之路。要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对接和循环中,不断增强文化心态上的全球情怀、世界心胸,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上的多元发展、兼容并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渗透之中,彻底舍弃传统文化中的小城寡民、自满自足意识,投身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大风大浪之中,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三是面向未来,矢志跨越,激发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的精神源泉。在充分抓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连云港发展空前关注的历史性机遇,在肩负起江苏沿海开发龙头、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等诸多历史使命中,激发广大干群创业的冲动、创造的激情、创新的锐气,不断积累,持续沉积,成长为连云港城市文化的精神源泉。在此基础上,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更新,融合海洋文明和世界文化体系,铸就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优秀基因,成为受益无穷的区域文化精华。

(三)努力培育中国东部沿海文化发展新的增长极

激发沿海文化开发活力,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积聚经济腾飞深层推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根植城市血脉的区域文化传统为根基,彰显山海文化特色,大力繁荣发展凸显连云港特色、连云港风格、连云港气派的创新文化。

一是必须始终着眼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定位,高视点宽视域创新文化联动发展

连云港北接渤海湾、南连长三角,东西贯通新亚欧大陆桥,处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枢纽地位,必须加强与沿桥、沿海城市的文化协作,合纵联横、联动发展,推进文化联动发展。一是北连南接,在推动“滨海城市文化带”联动发展中实现自身提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给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滨海城市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从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在沿海三市及至长三角二省一市的城市经济文化布局中,沿海城市完全可能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合纵联横、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文化相融、互动发展的滨海城市文化带,共同倡扬敢闯敢干的海洋文化、建设富有活力的滨海文化城市,打造“滨海城市文化带”。二是东拓西延,在推动“陆桥沿线城市文化轴”联动发展中实现自身提升。陆桥文化是一个集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陆桥文化的重要源起城市,连云港城市文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陆桥沿线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间的经济文化活动,无不渗透陆桥文化色彩,陆桥文化已毫无悬念地走进港城,植根城市文化。在新一轮文化发展战略上,必须由文化接纳上的不自觉为自觉,变文化发展上的被动为主动,陆桥联手、城市联动,让陆桥文化的精神、价值成为连云港及至所有陆桥城市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推动陆桥经济走向繁荣昌盛。三是扇状推开,在推动“淮海文化圈”联动发展中实现自身提升。连云港地处淮海经济圈,与周边城市存在着天然相近相亲的地缘、人缘、文化缘,正所谓地相近、人相亲、文相融。共建淮海经济文化圈,倡导区域发展主体联合、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区域文化市场共同开放的文化发展理念,共同创建区域文化艺术交流、文化服务、文化商贸基地,合力提升整个区域文化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增强区域特色文化的国际辐射力,逐步构建“淮海文化圈”。

二是必须始终着眼区域文化独特魅力,大手笔高水平打造山海文化品牌

千百年来,连云港区域文化在仙山秀海的滋养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将山海文化这一富涵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加以研究、推介,并努力使之在全国乃至世界地域文化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是彰显云台仙境的神奇古幽特色。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内,像连云港这样有着神山秀水风景的委实不多,更何况一部《西游记》直把一座花果山赋予了许多令人想往的仙灵之气,做山的文章,确是有据可依,有典可鉴。抓住山字作文章,不只是扮美山、宣扬山,更重要的是要把山的精神、山的神韵、山的文化倡扬开来,让其所独具的文化魅力,如神奇浪漫的西游记文化,开放开拓的徐福文化,魅力独特的水晶文化,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文化,粲如群星的名著名人文化,等等,以此感染城市,熏陶城市,积淀城市崛起腾飞的精气神。二是凸显海洋文化的开放开拓气象。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海港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毫无疑问,连云港是中华海洋文明起源的策源地之一。沿海开发为连云港弘扬并重塑海洋文化,继而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提供了契机,必须要在城市东进、拥抱大海,经济走向海洋、走向开放的时代实践中,开敞胸怀,悉心选择,大胆借鉴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中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吸纳本土海洋文化中有益于连云港走向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文化因子,锻铸精神,提炼品格,形成连云港人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精神,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接轨世界经济循环大格局。

三是必须始终着眼区域文化发展规律,多元化多驱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始终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和长远,用经济工作的思维和眼光,多元发展,创新驱动,走现代、科技、高端文化发展之路,培育中国东部沿海文化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是在博纳、吸收和融通上做足文章。要借鉴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切实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努力使全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跨越发展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二是在彰显特色、打造品牌上做足文章。要突出我市西游文化、徐福文化、古海州文化等传世名著、神话传说影响广泛、传播深远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体系,积极推动富有连云港特色的工业设计、动画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打造出一批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意产品和文化品牌。三是在科学开发、盘活资源上做足文章。要充分利用我市山海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适应人们旅游休闲度假消费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力开发名山、名水、名泉、名遗、名胜历史人文旅游,发展民俗、风土人情体验等创意旅游活动,把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和集聚力度,打造文化休闲产业链,构建文化休闲产业群。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