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精神研究之三十九]“雷锋车”精神与当代“网络雷锋”现象研究

与雷锋车同行字数 4928阅读模式

“雷锋车”组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长期坚持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模范群体。“雷锋车”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创新延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契合。“雷锋车”组49年如一日的坚守是“雷锋车”精神的内核,是“雷锋车”精神感召力的基石。网络雷锋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以网络传输为媒介而出现的的新雷锋群体,代表着新生的社会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雷锋车”组创造的“雷锋车”精神与“网络雷锋”所体现的精神在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当代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慈善机构公信力不高的情况下,研究这两种横跨时空现象的关系,对于在新的形势下传承与发扬“雷锋车”精神,挖掘社会潜能,引导新兴社会力量,建立新兴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推进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雷锋车”精神与当代“网络雷锋”的特点

“雷锋车”精神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学雷锋的热潮中产生的。1963年,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成立。从收留照顾40多岁的智障流浪汉8年之久的第一代“雷锋车”手李保英到秉承老一辈“雷锋车”手意志、坚持每天用“雷锋车”到火车站无偿接送特旅客行李的新一代“雷锋车”手权太琦,先后5代500多名“雷锋车”手49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学雷锋,累计行程17万多公里,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26万人次,以木扁担、木板车、电瓶车为旅客免费运送行包22万余件,谱写了新时代的雷锋之歌,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在港城大地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标杆。“雷锋车”组“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长期道德实践,形成了具有显著的连云港地域文化特色并融于连云港城市文化血脉的“雷锋车”精神,“雷锋车”精神已成为连云港的一张文化名片,又将在连云港人的长期道德实践中起到长期的引领作用。就其内涵而言,既继承了雷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精神内涵,也有着连云港人质朴善良、开放包容的内在品质。

“网络雷锋”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现象,是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一代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群体,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是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续与拓展。

“网络雷锋”群体的成长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以赣榆县“网络雷锋”的发展为例,赣榆县“网络雷锋”群体的形成以及救助活动完全是由民间爱心人士自觉发起的,没有掺杂任何政府行为和任何的政治色彩。从2009年民间爱心人士开始运用百度赣榆吧发布爱心信息,2010年开始集体救助当地的小梦缘,到2012年集体救助小豪杰,赣榆热心公益的网民利用现代网络高效的信息传输条件,自发形成1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共筹得爱心款物近20万元,救助重病患者3人,开展志愿活动30余次,救助失学儿童10多名。

“网络雷锋”服务目的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从全国各地有影响力的“网络雷锋”行为来看,如安徽“A型血互助团”,山东文登爱心联盟,主要参与的是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无偿的。赣榆县“网络雷锋”在帮扶活动行动中将募集来的善款和财物均在义工网和QQ群公布,不仅为网民普遍称赞,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网络雷锋”服务方式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从各地“网络雷锋”的发展来看,都逐步由松散性向有组织性、规范性转变。以赣榆县为例,目前赣榆“网络雷锋”群专门成立了“赣榆义工网站”,并成立了义工协会,制订了内部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爱心救助会议,有组织、有领导,已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救助模式,呈现出体系化、高效化和常态化趋势。如为了解决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问题,赣榆“网络雷锋”还自发成立了“红马六”“雷锋车”队,并经义工协会形成集体决议,每月定期深入敬老院、农村困难家庭帮扶救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爱心救助风景线。从虚拟空间的“网民”到现实空间的“义工”,赣榆“网络雷锋”已成长为民间自发有组织的有影响力的一支不可替代的民间新兴救助力量。

“网络雷锋”群体的形成具有高效快捷性。在现代网络媒体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传输条件下,困难群体的信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以爱心群、论坛、贴吧、网络社区、微薄等高效快捷的信息传输方式向社会广泛发布,各地爱心人士可以在短时间内以网络相连,形成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爱心救助团体——“网络雷锋”。现代网络为爱心的交流与释放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使学雷锋活动拓展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正日渐成为汇聚爱心的重要“公益阵地”。

当代“网络雷锋”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以及高度自发性和无功利性的服务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救助力量。

二、“雷锋车”精神与“网络雷锋”现象的关系

1、“雷锋车”组与“网络雷锋”产生的背景不同。作为“雷锋车”精神的集中体现者——“雷锋车”组,是在上个世纪中国大地普遍掀起的学雷锋大潮中产生的,以一辆车、一群人树起了连云港城的精神丰碑。“网络雷锋”则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兴民间公益性团体。赣榆县出现的“网络雷锋”群体,除具有全国“网络雷锋”共同的特征以外,还具有鲜明的连云港地区特色,呈现出质朴自然、无比宽广的大爱情怀。

2、“雷锋车”组与“网络雷锋”爱心帮扶的手段与方式不同。“雷锋车”精神是靠“雷锋车”组长期的“爱心”坚守而形成的,在传递爱心的信息方面靠传统的手段为主,以政治媒体的宣传为主,在发动社会参与爱心活动方面具有相对的狭隘性。在“雷锋车”精神感召下的学雷锋行为较为分散、效率较低,在调动民间救助力量方面不及“网络雷锋”。“网络雷锋”运用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信息手段建立QQ群、爱心网络社区,互换交流爱心信息,具有便捷性、广泛性、群众性。

3、“雷锋车”组与“网络雷锋”两者在精神本质上的一致性。“雷锋车”组以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体,从举手之劳之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看似平凡,实质伟大,不虚伪、不夸张,是对雷锋精神的最好弘扬。“网络雷锋”作为依托网络连接兴起的新一代民间救助力量,以救助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根本出发点,其体现的精神本质上与“雷锋车”精神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品格。“雷锋车”精神是雷锋精神内涵的拓展与延续,而“网络雷锋”则是新时代雷锋精神在新的空间和舞台的再现,两者都是社会的正能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完全可以在特质上融合并生,相得益彰。

三、加大对“网络雷锋”现象宣传的重要意义

“网络雷锋”现象代表了网络时代学雷锋活动的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对“网络雷锋”的宣传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网络、科学管理虚拟世界的需要。

1、有利于发挥现代网络的“正效应”作用,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力。以赣榆“网络雷锋”为例,赣榆“网络雷锋”主要以本地网络平台——百度赣榆吧为活动空间。百度赣榆吧作为江苏省第二大吧,拥有注册会员13075人,平均每十分钟刷新一页,是赣榆本土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在百度赣榆吧十分活跃的“网络雷锋”群体,关注和救助社会贫困弱势群体是其主要出发点。他们无论是在线上的倡议顶帖还是在线下的现实“义举”,在引导网络舆论和构建和谐网络世界方面产生的影响力和正面引导力是显而易见的。

2、有利于建立新的道德标杆,引领新的社会风尚。以80和90后为主体的“网络雷锋”群,已成燎原之势发展,他们在经常成为人们赞美的话题的同时,不断地吸引着“新雷锋”的加入。到目前为止,赣榆“网络雷锋”已经形成较为紧密的100余人网友团,组成“义工”群体,学雷锋做好事已成为常态化,他们正以无声的行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倡导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唤起公众内心“真善美”的理性回归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党和政府的媒体必须在“有意”引导方面下功夫,以弥补“官办雷锋”的不足。

3、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形成扶贫济困的整体合力。“网络雷锋”以贴吧、论坛、微博等平台为交流工具,以倡议书、跟帖评论等形式使得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充分释放,最大程度地唤起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大力宣传“网络雷锋”的事迹,有利于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引起全社会的共鸣,从而使得社会更为广泛的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2012年10月4日,“赣榆义工”会同赣榆网、赣榆吧、爱赣榆论坛、赣榆在线等网络媒体在赣榆县华润苏果超市前发动网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救助赣榆县城头镇后黄墩村身患白血病的村民王秀珍,在两个小时内“网络雷锋”和社会各界人士就献出爱心善款8000多元。赣榆吧、爱赣榆论坛、赣榆在线等网络媒体,还发动爱心网友在主题帖中留言祝福,并积极联系市县一级民政部门、医院,为患者争取相关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引领社会良好的风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推进“雷锋车”精神与“网络雷锋”特质融合的现实思考

研究和探讨“雷锋车”精神与“网络雷锋”现象,必须充分认识促进两者在特质融合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引导人们遵从道德操守和爱岗敬业、推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1、把“雷锋车”精神与“网络雷锋”体现的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化为加快港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各个行业中深入学习与传承“雷锋车”精神,与时俱进,让学习“雷锋车”精神成为港城人民常态化、规范化的道德实践,把“雷锋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雷锋车”精神感召引领“网络雷锋”发展,不断扩大“网络雷锋”群体。政府和群体性组织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由两个不同主体携手参与的公益性活动、举办由“网络雷锋”群体参与的“雷锋车”事迹报告会,探索组建“网络‘雷锋车’组”,有效引导两者融合共生,在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使得“雷锋车”精神品质深度融入每一位“网络雷锋”的血脉中,以“雷锋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并化为实现全面小康连云港的强大精神动力。

2、拓展延升“雷锋车”精神内涵,形成新的道德实践优势。借鉴“网络雷锋”在传递爱心信息与凝聚社会力量方面的先进手段,捕捉“网络雷锋”这样的新兴社会群体在社会扶贫救助活动中的闪光点,不断赋予“雷锋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以新时代“雷锋车”精神引领“网络雷锋”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干好工作,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处处时时学雷锋做好事,不断扩展道德实践的空间和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构筑实践雷锋精神的新高地,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新的道德实践优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3、大力扶持与宣传“网络雷锋”,不断增强公益性社会群体力量。作为一种新兴社会力量,网络雷锋的出现受到了各地真心的关注与支持。济南市先后三次把“网络雷锋”的群体——泉城义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宣部选择泉城义工作为典型材料,纳入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汇编。央视《朝闻天下》曾对安徽网上“A型血互助团”事迹专门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使得更多的“网络雷锋”加入这一社会救助团体。国外对民间公益性团体给予积极的扶持。美国的志愿者是有报酬的。参加“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服役期为一年,服役期满后可以得到两个学期的奖学金9450美元,而且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除考试资格。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满1年后,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因此,政府对于长期热心民间救助的“网络雷锋”们,可以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4、大力提升对“网络雷锋”宣传与引导的科学化水平。做好新一代“雷锋车”手引导和培育工作,使“网络雷锋”逐步成为新一代的“雷锋车”手,延续拓展“雷锋车”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科学引导方面下功夫。“网络雷锋”是一支独立的民间救助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引导不当,可能适得其反。赣榆县网络中心在引导“网络雷锋”的实践上,负责人以网友身份融入其中,积极参与“网络雷锋”倡导的各种活动,及时化解网友矛盾,适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利用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获取了网络威望,潜移默化地对“网络雷锋”进行引导,推动“网络雷锋”逐渐形成一个自觉、规范的社会公益力量,是在提升“网络雷锋”宣传与引导水平方面的有益尝试,值得借鉴与学习。

(作者单位:中共赣榆县委宣传部、赣榆县文广体局)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