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心态与网络问政的辩证关系

新闻舆论字数 3993阅读模式

当今时代,网民群体属于社会常态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离散和庞大,心态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形成纷繁复杂的舆论场,而网络问政是目前 “互联网+”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实践,在引导网上舆论,加强群众与政府沟通,有效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确分析和有效把握网民心态与网络问政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积极处置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网络舆情,进一步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东海县自2012年开始,就在被授予“港城人最关注的十大网站”荣誉称号的“西双湖论坛”开设了“民生直通车”网络问政平台,搭建了百姓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网络问政平台已经成为本地舆情的蓄水池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上,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互联网生态分析

(一)互联网崛起和发展

互联网从1994年4月20日进入中国,到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的出现和3G/4G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中国已进入到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的“大众麦克风时代”,更多公众加入互联网大军,形成了庞大的网民群体。

(二)网民数量及分布结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5.8%,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据调查,2013-2014年,江苏网民数达4274万人,普及率达53.8%,全国排名第八位,地处苏北地区的东海县,全县人口118万,而互联网用户高达80万,移动手机用户达90万。

(三)移动互联网影响广泛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发展,以及无线网络Wi-Fi的应用和普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已经到来,并形成强大的发展态势,对东海的网上舆论生态和经济发展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另外,去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对非网民信息生活的渗透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让网络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网民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一)网民心态的分类

根据“西双湖论坛”及“民生直通车”网络问政平台上的数据,分析网民群体的各种表现,网民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获取新知、寻找认同、自我展示、减压宣泄、娱乐休闲、围观起哄、寻求帮助等方面,在对相关网络事件的态度上往往表现为惋惜、同情、冷漠、高兴、幸灾乐祸,网络行为上会表现为谴责、批评、崇拜、赞赏、人肉搜索等。

(二)网民心态的成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改革的阵痛、分配的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执法不公等都会激怒这部分群体,公众减压宣泄占据大多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巴克认为,压力可以由任何不愉快的、痛苦的、危险的、苦恼的或其他令人厌烦的事件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影响。为了缓解压力,许多网民通过上网冲浪来寻找一种释放和宣泄。

二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庞大而复杂的信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民的自媒体意识逐渐增强,纷纷通过微博、微信等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这些信息纷繁复杂,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每个网民发布的信息组成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系统,这些海量信息会让一些网民“消化不良”,形成各种不同的心态。

三是网民及媒体获取信息的选择偏向性。根据近年来网民关注的信息分析,很多网民和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信息选择的偏向性,据专家调查,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这些都容易让网民形成“坏消息综合症”[①],网民在分享负面信息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焦虑,也影响了整个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仅网民内在要做好心态调整,外在的媒体和政府也要有所作为,边清理、边防范,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四是网络不良信息毒害较大,并向低龄化渗透。近年来,一些社会戾气、不堪入目的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导致一些孩子崇拜暴力,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据调查了解,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暴力逐渐增多,甚至有些学生通过网络约架,可见网络真的是一把“双刃剑”,要尽快切除这些网络毒瘤,学校、家庭和社会任重而道远。

三、网络问政平台分析

(一)问政平台数据分析

东海县“民生直通车”网络问政平台自2012年运转至今,截至2015年6月24日,共接受网民意见和投诉3241条,部门办理回复2789条,回复率达86.3%。

据统计分析,截至2015年6月24日,该网络平台上问政总数超过100条的单位有9家,从高到底,依次为住建局(387条)、教育局(382条)、房管局(347条)、公安局(306条)、城管局(235条)、水务局(186条)、人社局(143条)、交通局(118条)、卫计委(100条)。这9家单位的平均回复率达到92%。

由以上数据分析,这9家单位都具有公权利比较大、公益性比较强、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特点。网民反映的大都为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而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在办理和落实上,与网民的期待往往又存在一定差距,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减少网民的质疑,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二)网民诉求的特点分析

1、网民诉求基本特点。通过对网络问政平台上网民诉求进行抽样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诉求基本上按照“话题引入—深入追究—解决问题”这一路径进行。在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下,以及当前网络的匿名性质。网民具有一定的“报复”心理倾向,而且这种心理会对其他网民进行“暗示”和传染,往往会造成舆论一边倒的情况。

2、网民评论的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关系。一是刻板印象与反向认识。基于自我长期形成的认知或主观印象,网民做出判断更多是基于自我“臆想”或“猜测”;二是从众心理。网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群体,有些网民并没有足够的知识素养和判断能力。

3、网民诉求的目的。通过分析网民的诉求行为,其是有目的性的行为,最基本的目标是让相关部门或人员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根据对东海县“民生直通车”网络问政平台的网民诉求分析,大体可以分为咨询、建议、问题、反馈四大类,其中咨询和问题类诉求比重达到80%以上,这说明网民主要为了让主管部门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难题。

4、网民诉求的分类。网民诉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从网络问政平台上网民的评论留言来看,大多数网民的利益诉求是正当的、合理的,极少有无理取闹的。但是,网民在利益诉求的表达中却也存在不理性现象,网络语言表达上存在过激、不文明、不规范行为,如辱骂、谩骂、嘲讽、戏虐甚至诽谤等。错字、不规范的语法和标点符号使用,在网络语言中也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网民极易情绪化的表现。这些非理性表达容易造成民意泡沫、虚假信息、语言暴力、情绪发泄和群体激化等现象。

四、综合分析网民心态与网络问政的辩证关系

综合对网民心理的特征以及网络诉求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民心态影响了其网络诉求的行为和语言表达,而网络问政平台运行的规范及成效,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网民心态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是网络问政平台继承了互联网匿名化的表达环境。匿名化消除了网民发言的各种顾虑。网民可以痛快的反映问题,网络问政平台为网民提供的方便,受到网民的青睐,但是匿名化又让网民放松对自己要求,网络语言和行为容易走向偏激。

二是网民大多数反映的问题都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网络问政平台上反映的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红三轮、红绿灯、噪声扰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是及时性的,人们往往希望立即得到解决,免受过多伤害,然而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之一些单位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容易使问题拖延,加剧网民的焦虑心态,出现过激言语。

三是责任主体不作为或不明确,牵扯多部门。矛盾和问题久拖不决,并且长期、反复存在,令诉求者失去耐心,还有以一些部门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经常简单地节选相关法规、政策用于解答问题,甚至只留一个电话让网民拨打,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些都会让网民对相关部门产生不信任和埋怨情绪,甚至对网络问政平台提出质疑。

四是网络问政平台需不断完善问政流程和督查机制。网络问政平台要力求让相关部门认真办理和落实各类民生问题,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大多数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和落实,得到网民认可和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网民心态更加平和,反映问题更加理智,避免不理性行为的发生,形成良性循环,有力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东海县在原有“民生直通车”网络问政平台基础上,不断完善问政机制,并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通“微问政”服务通道,与原有的网络问政平台无缝对接,方便网民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网络诉求行为,拓宽了网民诉求的通道,第一时间化解和疏导网民不满情绪,这对于减少网络不良言论、净化互联网环境、有效解决问题将大有裨益。

通过分析网民心态与网络问政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内在关系问题,努力培养网民良好的心态,规范其正确的网络诉求行为,及时研究和出台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同时,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工作,认真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服务民生促发展。(何志洲)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