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挖掘草根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

“共筑中国梦 当好建设者”优秀征文选登字数 3033阅读模式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正当其时的理想,是振奋人心的愿景。媒体人要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为记者,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了新闻从业者的情怀,更决定新闻报道的格调和一家媒体的品格,这就要求记者首先要做到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落到个人身上就是要“用真情、著真文,急群众之所急”。3月14至20日,本报刊发了关注坚强学子徐金龙系列报道,不同于以往的救助消息,这次,这组报道采取了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报道方式,在报道事件消息的同时,还深入挖掘了事件包含的社会热点问题,就家庭教育、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以及当下的救助制度等问题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互动,放大了新闻资源。就这次系列报道来说,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启示。

启示一:剥茧抽丝选择话题

3月初,笔者得到新闻线索,海州实验中学学生徐金龙家庭特殊,父亲四年前瘫痪在床,全家仅靠母亲买早点支撑,今年寒假,徐金龙不幸患有癌症中期,期间,他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帮助。从事件本身来看,就是一次简单的救助行为,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发现,徐金龙有一个贫困但坚强的家庭,学校师生在义卖活动中热情极其高涨,社会各界都在传递着自己的正能量。

在与部门主任以及值班总编进行汇报后,大家认为,这次报道不应该仅仅是一次救助报道,而应该把其中蕴含的几个热点话题逐个进行深入地挖掘,放大新闻资源,由此,我们确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报道方案。首先,该新闻事件反映出徐金龙母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反映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的正面影响,反映出目前救助制度等众多社会热点问题。策划的核心精神是:通过这徐金龙这个核心人物,展示当前社会中蕴含着的强大的充满爱心的正能量,同时通过这件事情,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真正展现来自社会的各层次的不同的声音。在争鸣中凸显主旋律。策划执行的关键是:形式创新,从第二篇文章开始就不受到传统报道形式的局限,以对话、夹叙夹议、争论、专家参与、市民参与等形式来反映基层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心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确定了具体的报道方案。第一篇为救助消息,反映徐金龙患病、学校救助以及治疗中面临的困难。第二篇展现徐金龙母子面对困难不低头的精神,展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前媒体热炒的的李天一事件,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报道形式。第三篇结合学校开展的义卖活动,向读者展现当前的90后、00后、医护工作者以及企业家对“雷锋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话题的认识,让读者从这个事件中看到这个群体中存在的,正在成长的强大正能量。第四篇根据后续的捐款情况进行追踪,以及目前救助制度的完善、民间慈善机构管理松散等话题进行采访,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启示二:用草根的力量来感染读者

当下,来源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总是一些带有社会负面能量的新闻见诸报端,带来的社会效果就像是让人不悦的雾霾天气一样,令人看不见温暖的阳光。因此,营造健康、积极、昂扬向上工作精神和生活态度,更多地激发社会“正能量”,让人们在看到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更多地看到我们社会上主流意识,在迷惘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灾难面前看到人性的光辉,在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关爱的温暖,这是我们党报要当前勇于担当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

应该说,正面的人物典型能够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近年来,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作为地方党报,受区域的局限性影响,重大人物典型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我们还在一味树立“高大全”式道德标杆,忽视民间道德楷模的作用,那么在道德教育中泛说教色彩则会相当严重,人文精神浸润显然不足。

时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更推崇在日常生活中有闪光点的平凡人,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真实的感动。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人,更多地用身边人来激励身边人,使模范人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们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像洪战辉、谢延信等这些由民间挖掘出来的小人物,并没有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却能持久地打动人心。

徐金龙家庭贫困,但采访中笔者却发现很多感人的细节:从四年级开始徐金龙就帮助母亲一起卖早点,照顾父亲,照顾妹妹;徐金龙的母亲在得到众多人帮助后,表示自己会尽早把早点摊子支起来,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学生们在捐款、义卖时,告诉记者,每个人的零花钱不算多,但汇集起来,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病,这就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点点滴滴融入稿件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一些家长专门打来电话,告诉笔者看到报道后的感受,并委托笔者带去他们的捐款,徐金龙的主治医生几次与笔者联系,希望通过媒体告诉社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通过这组报道,笔者也深深感到,挖掘草根力量,不仅提升了报道的亲和力,也让更多读者近距离感受到了来自身边的可贵品格,徐金龙一家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他们能够打动人心,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人性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是原始的欲望,而是人心中内在的美好的东西,这种精神本于生命,最真实、让人感动。

启示三:传递正能量,也要直视社会矛盾

作为地方党报来说,排解负面社会情绪,注入正面能量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更趋多元化,一些人一方面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感到振奋、满意,另一方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感到困惑和纠结。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还要直面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批评才是正能量”,有媒体近日也表示,对政府工作的理性质疑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应当承认,无论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还是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政府的作为不可能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媒体舆论的正常监督。我们应理解批评、抱怨,更应看到,所谓负情绪中,包含着需要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包含着公众对社会管理者的热切期盼。如果能打开其中的心结、理顺里面的矛盾,负情绪也会转化成正能量。两会上,代表委员畅所欲言,整个社会头脑激荡,即便指出问题、进行批评,即便有争论、有碰撞,都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谋划、为公众的福祉着想,这不正是宝贵的正能量吗? 

不得不说的是,一些受单向宣教模式影响的个别媒体的失当举动让“正能量”遭到了其他媒体的质疑和网络舆论的戏谑式解构,比如在舆论对有关部门在灾情信息预警等方面的表现提出质疑之际,某媒体报道依然坚持使用“高度肯定”等“政绩式”传统表述,这种宣传,不但没有凝聚力,相反是一种离心力、破坏力。 我们在关注徐金龙以及社会各界救助的同时,也发现了救助体制还不尽不完善,百姓对遇到困难后,能享受什么样子的救助政策,怎么样申请,申请后什么时候能得到救助这些问题,既关注又不知情。因此,在这组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笔者采写了《爱心与救助制度,一个也不能少》稿件,对更多没有得到媒体关注的“徐金龙们”的救助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期望通过笔者采访中各方提出的意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完善我们的救助机制。

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唱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分内职责。作为一线记者,我们应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力量。(连云港日报社 朱 萍)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