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国梦 弘扬正能量

“共筑中国梦 当好建设者”优秀征文选登字数 1462阅读模式

2004年,我大学毕业,来到连云港日报后,就发现一个奇怪的新闻现象:“雷锋车”经常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上当主角。全国有上百家新闻媒体、近千名记者报道过“雷锋车”。我很奇怪,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为什么“雷锋车”却历久弥新,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呢?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开始了探寻。

一次,我对“雷锋车”组进行暗访。那天我刚到火车站,就看到几名警察和“雷锋车”手在交谈。原来安徽蚌埠53岁伤残军人孙庆忠的女儿不慎走失。为了找回女儿,老孙南下北上耗尽钱财。当得知女儿可能是在青岛的线索后,他立即启程,在连云港转车时,已经身无分文。“雷锋车”手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给予帮助,有的为他买吃的,有的为他买车票,还有的协调车站为他提供“困难旅客救助基金”。亲眼目睹的这一场景,使我感到:“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新浦汽车总站宣传科长周承君, 从事新闻报道20年,是我们报社的优秀通讯员。他报道“雷锋车”和总结的“雷锋车”宣传材料超过100万字。我曾经问过他,“周老师,‘雷锋车’真的有那么多故事可写吗?”周承君说,要不是“雷锋车”手们实实在在做了那么多好事,我就是编也编不出来啊。近些年,周承君患了严重尿毒症,要两天做一次透析,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报道“雷锋车”。他说:“姑娘们的事迹实在太感人了,我有一个使命,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全社会!‘雷锋车’的故事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连云港日报摄影记者李绪斌,跟踪报道“雷锋车” 39年,仅“雷锋车”组的生动照片就抓拍了上万张。1963年,李绪斌在上小学的途中,经常在火车站前看到几位“雷锋车”组的阿姨们,为那些素不相识的旅客挑扁担,送行李。11年后,李绪斌从部队转业,他惊讶地发现,“雷锋车”组仍然活跃在火车站。已经成为摄影记者的他,从那时候起就拿起照相机,频频出现在“雷锋车”手的身旁,抓拍他们工作中、生活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瞬间。

越走近“雷锋车”,越感到车手故事的真实感人,越感到“雷锋车”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2004年,连云港市政府决定,在市中心树立“雷锋车”组城雕。消息一经传出,部队、机关、学校等社会各界纷纷自发捐款。无论是得到还是没有得到过“雷锋车”组帮助的人,都慷慨解囊,以表达对雷锋的崇敬,对“雷锋车”手的爱戴。原连云港市总工会鲍建宾主席第一个捐款;扬州江都农民肖士信捐款41元,他说,当年是“雷锋车”手在他钱包丢了之后给他买了一张价值41元的车票;盐城市射阳下岗职工耿更捐赠了1000元,他在汇款单上附言:“捐给‘雷锋车’城雕,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多次来连云港看望“雷锋车”手,并赠送了“同走雷锋路,共做雷锋人”的锦旗,以及珍藏多年的雷锋铜像。他对“雷锋车”手说,我年年都为雷锋扫墓,明年清明节,我一定要告诉老班长,“雷锋车”手一直坚持向你学习。我还要告诉老班长,谁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请上‘雷锋车’,我们免费为您服务”的亲切呼唤,近半个世纪来,一直在连云港大地上回荡!

对报道“雷锋车”组这一奇特新闻现象的探寻,使我领悟,使我震撼。“雷锋车”运送的是春风、是阳光,承载的是爱心、是关怀。她们用大爱情怀,温暖了社会、感动了人心。“雷锋车”组最大的动力来自雷锋精神的感召,最打动人心的是车手们的真情付出,最难得的是近半个世纪的坚守,最可贵的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最可喜的是由一辆车拓展为一座大爱连云港城。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社会怎么转型,人民需要雷锋精神,作为新闻记者,我们要一直歌颂雷锋精神,歌颂雷锋车。(连云港日报社 王 力)

weinxin
关注“连云港人文”微信公众号